|
手机打开手机客户端打开本文
艾灸联合手法通乳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期的临床疗效
【摘要】:研究目的:观察艾灸联合手法通乳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期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2018年7月26日至2019年11月8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科门诊就诊的80例符合标准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期患者按照1:1的比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患者给予艾灸联合手法通乳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单纯手法通乳治疗,1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天。疗效指标为:体温、乳房自觉疼痛vas评分、乳房局部肿块面积大小和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的数值。以体温日志卡形式记录患者入组后3天内的体温变化情况,记录时间间隔为4小时;于入组前和每次治疗结束后,分别记录患者患侧乳房自觉疼痛vas评分和乳房局部肿块面积大小;于入组前和第三次治疗结束后分别记录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的数值。所有数据将通过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体温: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体温均有所下降,其中治疗3天后,观察组患者体温均恢复正常水平,对照组有34例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水平,2例患者体温仍然升高,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4小时内,观察组和对照组体温恢复正常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9.41%和50%,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至正常体温(≤37℃)所用时间较对照组平均缩短8小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乳房自觉疼痛vas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乳房自觉疼痛vas评分比较,均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乳房局部肿块面积大小: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常规:观察组和对照组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研究结论:本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艾灸联合手法通乳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期疗效确切:(1)艾灸和手法排乳均能有效的降低患者体温,且两种治疗方法结合使用能更快的恢复患者的正常体温,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正常体温,降温效果相对稳定。(2)艾灸和手法通乳均可有效缓解乳房疼痛;(3)艾灸和手法通乳均能有效缩小乳房肿块范围;(4)艾灸和手法排乳均可有效降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值,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炎症反应。
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李云峰;牛晓芬;杨素丽;桑玲;高璐;;[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年12期
2
黄巍;付莉;;[j];中医研究;2011年03期
3
常庆龙;张彦武;贾国丛;冯爱强;;[j];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15期
4
任新生;陈启霞;张琼;危椠罡;;[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年25期
5
谭艳芳;;[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年19期
6
陈云;顾锡冬;;[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年02期
7
叶玉平;金爱红;毕东军;尚希;宋春仙;胡彩虹;;[j];浙江医学教育;2021年01期
8
杨丽芸;;[j];河北中医;2013年02期
9
王琴;;[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杨新伟;;[j];辽宁中医杂志;2009年01期
11
杨淑霞,李会清,李秀霞;[j];针灸临床杂志;2000年02期
12
蒋燕红;傅根莲;马小琴;刘晓霞;郑超群;李娜;;[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年05期
13
李娟娟;刘磊;;[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年06期
14
季久华;;[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年a1期
15
李致祥;;[j];河北中医;1985年03期
16
崔振香;;[j];内蒙古中医药;2016年17期
17
陈浩辉;[j];北京医学院学报;1976年03期
18
范瑜,王敬波,刘玉华;[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9
白立恒;张雅丽;;[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司徒红林;朱华宇;陈前军;黄穗渝;伍惠珍;;[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刘颖;阮利元;扬琴;;[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高素珍;宋小娟;李娜;;[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4
季巧萍;徐克拉;;[a];2015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5
雷丽;;[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马祥君;汪洁;孔令伟;高雅军;何湘萍;高海凤;谢祥;刘迎红;张宏伟;袁秀英;闫智清;;[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雷丽;;[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秦仑;;[a];全国第16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全国第11届耳穴诊治学术研讨会、当代临床治验论坛暨中西部十省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唐桂芳;;[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0
王继云;梁建军;;[a];首届全国脑外伤治疗与康复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11
高秀云;周博风;刘建昆;;[a];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暨心脑血管病康复研讨班论文汇编[c];2000年
12
潘朝荣;;[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3
赵东波;孙珍丽;孙丰鲜;;[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4
郑庆华;赵绪申;朱可宽;;[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5
颜佳;;[a];2014年河南省外科现代护理理论与循证实践新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14年
16
隋艳波;;[a];西黄丸临床应用研究论文集[c];2009年
17
刘兴静;周敏;李欣;石冬梅;王珏婧;陈金鹏;;[a];2011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8
段爱萍;林桂珍;;[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9
欧阳亚勤;;[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0
俞立红;;[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裴小静;[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6条
1
郝艳方;[d];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年
2
严伊宁;[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肖金禾;[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苏育铃;[d];福建中医药大学;2020年
5
付佳;[d];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17年
6
宋雪;[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史东燕;[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王卉蕾;[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黄敏;[d];云南中医学院;2013年
10
姚颖玉;[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11
郎福顺;[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9年
12
秦楠;[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13
胡俊光;[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14
刘健;[d];滨州医学院;2019年
15
胡珊珊;[d];皖南医学院;2020年
16
魏志军;[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浙江省桐乡市中医医院 李娟娟 整理 周丽平;[n];健康报;2016年
2
山东省沂南中医院 李祥农;[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3
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郭宇飞 整理 戴秀娟;[n];大众卫生报;2012年
4
刘佳;[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5
记者 焦瑾;[n];各界导报;2017年
6
上海长海中医医院中医外科 刘兴静 苏永华;[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7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盛佳钰 季亚婕;[n];上海中医药报;2020年
8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外科主任 夏仲元 尹琳 整理;[n];健康报;2018年
9
梁栋;[n];大众卫生报;2001年
10
晴野;[n];民族医药报;2003年
11
院文;[n];民族医药报;2004年
12
福国;[n];民族医药报;2004年
13
晴野;[n];民族医药报;2004年
14
桂;[n];民族医药报;2004年
15
毛新亮;[n];民族医药报;2005年
16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镇德桥镇卫生院 苏君兰;[n];大众卫生报;2009年
17
刘婧婷;[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18
李子云;[n];民族医药报;2003年
19
宗海明;[n];民族医药报;2004年
20
郑本天;[n];民族医药报;2005年